Jane Wales预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知识交换将会掀起下一波慈善创新。在这场新运动中,中国慈善该如何定位呢?
作者:李颖生( Helen Li )
在善天下发布的上一篇文章里,全球慈善论坛创始人Jane Wales说明了2个重点:21世纪初涌现的新慈善家们是慈善全球化的积极推手;以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推动全球慈善的新运动。
说起全球慈善,很多人会感觉它太高端,太外围,跟自己没太大关系,因为自己一不寻求国际资助,二也不会走出国门去资助。事实上,全球慈善并不止于简单的跨国资助。希望借这篇文章的解读,帮助大家看到,全球慈善与我们的关系应该比我们想象的紧密,而我们参与全球慈善也并非遥不可及。
新慈善家和新慈善
文中所指的“新慈善家们”以2000年以后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出现的新富们为代表。由于自身的商业经历,他们对结果、对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慈善模式;而他们推动慈善全球化,主要有3个原因:
- 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全球化经济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所以他们行善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 他们很多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资助行为,也不再专注于支持某个特定机构或者某个特定项目,而是把视角放在了社会问题本身,努力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而这些问题,如饥饿、疟疾、女童教育等等,覆盖面广,复杂性高,常常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也无法依靠单方面力量得以解决,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解决是必然之道。
- 这些人不但大胆探索和实践,而且非常重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学习,重视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和共享经验。事实上,在全球慈善的推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全球慈善论坛就是2001年由硅谷一批新慈善家们推动成立的。
在这些新慈善家们的推动下,全球慈善的方向和格局都出现了很多变化。哈德森研究所发布的《2012年全球捐赠和汇款指数》这一报告指出,“现在的任务仍然是让饿着的人有鱼吃。这个目标没有变,但是使用的方法和产生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了。”在这份报告中,Susan Raymond大致勾勒了新慈善家所引领的全球慈善路径(见下图):
这一运动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很多慈善家和基金会开始改变原有的慈善方式,从单一、孤立的项目资助转向以问题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融合多种方式手段的跨部门、跨组织的合作。中国也成为了受影响的国家之一。
虽然美国基金会中心的全球捐赠数据主要反映基金会的捐赠,它只是全球捐赠总额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数据,在趋势反映上还是相当准确的。从上图可以看出,继2007-2009年的捐赠热潮后,美国基金会对中国的捐赠直线下降,其他发达国家基金会的对华项目资助也逐年减少,这也是国内同行们所称的“断了洋奶”。 很多人把这个变化归因于中国经济强大了。这固然不假。 如果我们把这个变化放在全球慈善的大环境下来看,我们会看到另一层原因:参与全球慈善的慈善家和基金会,已经开始转变行善方式,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如果用上面的路径图来看,我们大部分慈善还处于第1阶段,极少部分慈善在第2、3阶段。很大程度上说,我们目前的行善方式,已经与全球慈善的重点脱节了。
非洲参与全球慈善对中国的启示
我们接着来看看Jane Wales在这篇文章里着力描绘的非洲慈善的进步。全球慈善对非洲大陆的传统行善方式曾经以直接援助、项目资助为主,这些方式因为成本高昂、收效甚微而饱受诟病。近几年,非洲出现了一批以尼日尼亚银行家Tony Elumelu为代表的新慈善家,他们站出来,大声宣称,“只有非洲自己才能发展非洲。” 他们勾画了非洲的发展蓝图,提出了自己的慈善主张,主动与发达国家的慈善家和慈善机构联合,争取经济资源和智力支持。而这正与活跃于全球慈善的个体和机构的战略重点不谋而合。
本地的主动和外界的资源一联结,非洲的新慈善起飞了。 2013年4月,Tony Elumelu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出资,建立了“影响力经济创新基金”,这个基金将由全球社会影响力投资网络(Global Impact Investors Network,GIIN)管理;随后,来自肯尼亚、尼日尼亚、南非、津巴布韦和贝宁的几位慈善家,联合起来,把“全球慈善论坛”的模式带到非洲,成立了“非洲慈善论坛”。和我们国内大大小小的论坛不同,“非洲慈善论坛”完全接入“全球慈善论坛”,能够最大程度上与“全球慈善论坛”的重量级会员们共同学习、商讨合作、执行项目。“非洲慈善论坛”的成立,也得到了包括洛克菲勒基金会、万事达基金会在内的全球知名基金会的大力资助。非洲慈善通过接入全球慈善,获取了更多的资源,更加能够实现滚雪球的效应。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Jane Wales会在文章中,充满热情地预言“诸如Lien、Chen、Elumelu、Masiyiwa、Dangote、Civitas、Mwangi以及Ibrahim”将会与美国古往今来声名显赫的慈善家名字具有同样分量。她所提到的这些名字里,除了新加坡的连氏家族(Lien)和来自香港的择善基金会及RS Group分别代表的陈氏家族(Chen)外,Citas来自巴西,其它人都来自非洲大陆。
或许你会说,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还有很多紧急的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去追逐全球慈善的“时尚”?理由有三:
- 全球慈善着眼于解决根本问题,更大范围内调动各方资源,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同样是解决问题,同样是实现社会影响,为什么我们不采用更有效的方式呢?
- 参与全球慈善能够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争取经济资源,吸引全球资本,帮助实现我们的社会使命。
- 参与全球慈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智力支持,改造和利用现有经验,不必步步自己摸索。
如何参与全球慈善
那么,我们如何参与到全球慈善中去呢?
首先要改变心智模式。
千万不要以为全球慈善就是等着国外给我们资助,也不要以为全球慈善就是去给更穷的国际兄弟们捐款。全球慈善是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学习、合作,一起解决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彼此成就。
一旦转变了这个思维观念,我们会发现处处是机会。 我们不再会追着海外慈善家和基金会,苦心劝说:“支持我们吧,我们中国的社会问题真的真的真的很严重。” 相反,我们会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这是我们的问题,这是我们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已经做出的努力,这是我们需要的帮助。让我们双方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助益中国,也帮助实现你们的使命和影响力。” 中国占了世界1/5的人口,帮助中国解决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就是帮助了世界1/5的人口。这样的影响力,对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全球慈善家和慈善机构都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想要实现这样的影响力,单纯的项目资助已经难以实现。
古往今来,慈善家和慈善机构的行善,都是为了实现他们所希望达成的影响;当全球慈善处于传统阶段时,资助中国相关项目完全符合他们的策略,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甚至push(推动)中国,主动来资助;而我们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后,可以用pull(拉动)的方式,引领这些全球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在帮他们成就其影响力的同时,实现我们自身的慈善目标。
其次是主动出击,接入全球慈善网络。
其实,全球慈善对中国的同行们寄予了厚望,全球慈善论坛这两年都邀请了中国的同行,去和全球慈善的伙伴们一起分享。2013年,他们邀请了善淘网的周贤和中山大学的朱健刚参与“在亚洲推广社会投资”的分组讨论;在之前的2012年,还专门设立了“为中国慈善创造空间”的分组讨论,邀请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沈东曙(北京富平学校校长)作为分享嘉宾。全球慈善圈(Global Philanthroy Circle)的会员们更是多次来到中国,与中国的慈善家们和慈善机构建立沟通;更早时候的巴比盛宴事实上也是全球慈善界对中国慈善的一次邀约。如果我们带着旧的心智模式,难免会对这些行为产生误读。
如果我们转换了观念,完全可以实现另一番天地。 具体说来:
有抱负能自主的慈善机构[1]
中国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慈善家和基金会,可以直接与国际同行对话、合作。如果把每次的海外交流活动,都只当做信息扫盲,那就太可惜了。更有效的做法是,在你的聚焦领域里,关注有共同兴趣的全球慈善家和慈善机构,了解其模式,主动在国际环境中,提出自己的需要,邀请其共同参与研究、解决你所关注的问题。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
目前很多支持型机构已经做出了积极的推动,譬如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等。这些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机构像基金会中心网、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等一样,自发出击,主动外联和合作。
在为这篇文章做研究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一起来为2014年的全球慈善论坛策划一个关于中国慈善的分组讨论呢?有兴趣愿折腾的机构,请联系我。
有眼光肯动脑的非营利机构
战略和运营上,寻找对标:你们或许会认为你们的问题是独特的,事实上,你们目前试图解决的很多问题,国外都已经有过类似探索,甚至有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模式。真爱梦想基金会和美丽中国都分别在Room To Read和Teach For America的模式中得到了启示和帮助,少走了很多弯路,类似的例子还有雷励中国、黑暗中的对话等。在国际范围内寻找对标机构,即使它们没有可以直接复制的模式,与之学习交流,可以开阔思路,若再能扬长避短,改造利用,定会帮助你事半功倍。
募款上,寻求海外支持:全球范围内募款不是不可能,Global Giving值得尝试。芦山地震后,青基会在Global Giving上启动了50万美元的募款目标,时至5月12日,已经募集了$328,797。海外华人是待开垦的富矿,考虑与海外华人慈善圈关联,获取他们的支持。Give2Asia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同时也要看到,作为一个规范运作的基金会,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你要么符合、要么不符合。视野放大些,寻找华人积极参与的社区组织、社区基金会是一条可能性极大的路径。
有雄心肯行动的年轻的公益慈善人
很遗憾,你们已经错过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这趟车只运行一次,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可是,中国的社会部门是全新待定义的领域,它会是中国发展的下一趟快车,虽然这趟车的意义,不一定是高额的经济回报。 可是,如果你真心希望为这个社会创造些什么,现在是最好的时候。接下来的3-5年里,苦练内功。脚踏着实地,头却不能老低着,否则只看到脚下被踩烂的一小块。把圈子放大,把视野放宽。虽然国内慈善才刚起步,国外慈善已经有了大把知识资源可以利用。这个时代,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不是一种期许,而已经成为现实了,善于学习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安猪、Tony Yet、袁嘉祺都是好标杆。
虽然现在中国社会领域还有诸多问题,抱怨无济于事,可是也不要轻易地被别人所谓的不可能所击倒,你要知道,这个领域才刚发展,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去支持坚实的判断。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更重要的是,从今天开始,就朝着这些可能去努力、去行动、去积累。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参与全球慈善,不是脱离现有发展阶段,揠苗助长。以前面那个路径图来看,中国慈善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蜂拥至第5个阶段,都去进行影响力投资。这个路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的。目前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在于民间机构实力太弱,而很多慈善机构自身的成长也还亟需专业化。而我相信,参与全球慈善,将会为我们解决这一瓶颈提供助力,也会对慈善机构自身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帮助。而我也深知,或许只有少数人、少数机构会真正参与到全球慈善中,而这些人、这些机构,将会为中国慈善发展书写非常重要的一笔。
Jane Wales预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知识交换将会掀起下一波慈善创新。目前金砖四国中,巴西所代表的拉美、南非所代表的非洲都已经积极投身到全球慈善运动中了,印度近两年,势头也非常强劲。中国在经济领域里傲然地引领了新兴经济,我衷心希望中国慈善也能在全球慈善的新一轮运动中成为重要的一员。
[1] 这里的慈善机构,主要是指现有或者未来的资助型基金会,也就是处于公益价值链上游、专注于Philanthropy的机构。善天下中文网关于此类机构的解读,请参阅《几个基本概念中折射出的中美慈善差异》
参考资料
本文撰写过程的参考文献和资料,集中在下面这个资料包里,供大家参考。
请参阅版权说明。网络及微信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善天下中文网,并请注明版权所有者姓名,及 本文地址:http://www.gpcommon.org/ch/2013/05/16/china-positioning-in-global-philanthropy/
Helen Li
【专业余】个人发展,职业发展
【业余】Roadtrip Genius|Driven Runner|Bookworm|Shutterbug|Arts Buff|Foodie
【善天下英文网】www.gpcommon.org
【个人网站】www.helenys.li
【微信】helenedd
Latest posts by Helen Li (see all)
- 价值观分类卡片游戏 - November 19, 2024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 (下)实践篇 - August 5, 2015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上)趋势篇 - August 5, 2015
- TPI 慈善咨询行业的开山大师 - December 1, 2014
- 【教育创新】公民+学校=影响力+规模化 - November 24, 2014
1 thought on “全球慈善新运动,中国如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