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颖生( Helen Li )
个人效率系统(PEP)专家总是说,看一个人的效率,只要看他的桌面就知道了。其实我们看一个行业、一个领域,大抵可以用类似的思路。今天,我们且从几个最基本的概念,来揣摩一下中美公益慈善的差异,并借此思考其对于中国慈善的启示。
[break]
公益,慈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NGO)是公益领域里最基本的几个概念;而这几个概念,在美国,也有相应的词: Nonprofit, Charity, Philanthrop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s),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这几个概念在中美之间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不同,可惜目前很多翻译类的文章,对这些概念的运用,常有误导。今天我们索性来梳理清楚。
1. 几个概念在美国的意义
美国对这几个概念分得比较清楚,所以我们先从简单的看。
[break]
美国社会分为三大部门:政府(public),商业(for-profit, or, private ), 非营利(Nonprofit)。非营利部门,还有其它称呼,譬如第三部门、社会部门等。非营利部门,按价值链构成,上游是提供资金的基金会、慈善家等,一般称为philanthropy, 下游是慈善资金的接收方,通过项目具体解决某一特定社会问题的非营利组织。下游这些执行组织,常常统称为nonprofit organizations,中游是对上下游提供服务的支持性组织,如财务、咨询、培训、评估等。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说到nonprofit时,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泛指非营利部门,也可能特指非营利组织;所以有时候,大家会用Nonprofit sector,来指整个非营利部门,而用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来特指非营利组织。但结合语境,即使不指明,一般也不大会产生误解。至于NGO,在美国,一般特指美国以外的非营利组织。[关于Nonprofit和Not-for-Profit的辨析,请参阅另一篇文章。]
[break]
单从这几个概念,我们基本可以看出美国社会部门的2个基本特征:(1)三大部门之间互相关联,又互相独立。譬如商业与非营利之间以是否营利为目的进行区分,政府同时为这两大部门提供约束、支持、监督和服务。(2)从价值链上的组织形式看,美国社会部门的价值链是非常清楚的。 基金会也大多是资助型,尤其是在独立基金会中。而NPO大多专事项目实施的。
[break]
我们再看看philanthropy和charity这两个词的区分。 英汉字典里,这2个词都被解释为慈善。 虽然普通美国人在日常使用中,对这两个词也不加区分;但业内对此,一般认为Charity是以同情为出发点的救苦济难;而philanthropy常常是出于对人类福祉的关注所进行的有系统的大局面的努力和行动。譬如,卡耐基建立全美的公共图书馆是philanthropy,而如果你捐了$100给专门为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午餐的NPO,这是Charity. 需要指出的是,Philanthropy和Charity,并不以捐赠金额来划分,但由于philanthropy面对的问题都更为深远,所涉及的资金规模相对比较大,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在phlanthropy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部分charity的行为,但charity绝不是philanthropy的全部。 从这两个词的语境含义,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慈善界对于慈善组织和行为的影响是有刻意区分的。
2. 几个概念在中国的意义
那么,我们来看看类似几个概念在国内的语义。事实上,想要分清公益、慈善、NGO这几个概念,基本上是不可能。
[break]
也曾看到一些文章,试图对这些词进行一些区分,其中最认真的,算是卢咏在《第三力量》一书中,用公益对应美国的philanthropy,用慈善对应美国的Charity。这个解释最大的缺陷在于忽略了NPO的位置。 其它种种努力,仍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在我看来,这种词汇和语义上的理不清,直接折射的是现实中的交错混杂。
[break]
公益这个词,字面上讲,是指为公众谋益处,这就不单是社会部门的工作了,政府不也该做这事吗?所以,单就公益这个概念,如果不附加定义,很难把民间善行和政府福利区别开来。同时,很长时间,我们用NGO统称慈善组织,后来觉得有点不对劲,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GONGO,试图稍稍细分。而这一锅端里面,有2层混乱,一是慈善机构中,政府和NGO之间的关系混乱;二是行业内,基金会和NGO之间的不分,目前大部分基金会都是运作型基金会,直接做着NGO的事。至于公益和慈善这两个概念,也曾读到不同的文章,试图从行为和制度、物质和精神、大众和个体等方面去区分,不过,即使细细研读,仍然不得要领。除了这个混乱以外,Charity为主,少见Philanthropy也是另一个主要特征。
[break]
所以,我们单单看这几个概念及其相互的区分,应该可以看出中美慈善公益领域内的3个主要区别:一是政府在社会部门中的定位和作用不同;二是行业内部的价值链关系不同;三是对于慈善行为的影响力的细分不同。
[break]
这里补充一点,如果要将philanthropy译为中文,我力主译为“慈善”,而不是用“公益”来对应。Philanthropy的词根Phil是爱的意思,anthrop是人类,所以philanthropy的本源是“对人类的爱”;而我们中文的“慈”,说文解字里,明确注释为,“爱也,从心,兹声。” 虽然东西相隔,语言相别,可是,爱是本源,爱源于心,达于心,这一点,却是人类共通的。所以,我觉得用慈善对应philanthropy,实在是绝配。相应的,Strategic Philanthropy,在善天下中文网,也将统一为“战略慈善”,而不是“战略公益”。
[break]
而公益这个词,可以借英语里”Nonprofit”的用法,广义上,可以泛指公益部门或者公益领域,既包括NGO,也包括基金会这样的慈善机构;狭义上,可以特指公益组织,也就是NGO组织。
3. 为什么会有差异?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呢?当然,我们可以简单一句,体制不同啊。
[break]
谈到中美差别时,这句话基本能够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当然,这句话一说,句号,没有了。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啊。体制的改变,很难一蹴而就,但总有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吧。
[break]
所以,让我们从思维和历史2个角度来看这些差异。
[break]
从思维的角度,西方人思维以线性和逻辑见长,所以如果不把这些概念理理清楚,他们会非常抓狂。而反映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无论是体系建立还是制度执行中,也会寻求清晰关联和前后起承,各个击破,步步为营。 而我们中国人,擅长整体思维,对于概念并不太纠结,而且我们对于模糊和不确定(ambiquity)有很高的容忍性。我们可以边走边调整,摸着石头过河,非常灵活。所以我们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执行,常常有天马行空、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种区别,在语言上也可以反映出来,西方人说,用“脑”思考,我们说用“心”思考。
[break]
从历史的角度,其实曾经有一段,中美慈善相隔没有今天那么远,两国的慈善其实都是从救急解困开始的。美国的慈善是从charity开始的,而charity这个词,在古英语中指”对同胞们的基督般的爱”(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所以,在起源上,美国慈善也是从基督教倡导的济贫救难这些紧急、现实、直接的救助开始的。而美国从charity往philanthropy的进展,也就是近一个世纪的事情,除了政府及政策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探索调整以外,有2个重要推动,一是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二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前者拓展了慈善意识的范围,不光是有钱人救难,而且是人人都能参与改变社会改变生命,而后者令慈善家们开始注重慈善的执行效率和结果。
[break]
而我们中国,很长时间里,宗族慈善、宗教慈善和社团慈善,其实也是救助性的charity行为,而最近100年,除了社会动荡,我们的慈善进程被打断了。而新中国成立后,先是终止慈善,说这是资本主义行为,社会主义有政府,不需要慈善;接下来,意识到政府实在包揽不了全民福利,开始逐步放开慈善,而首批慈善机构其实是民政部门执行慈善行为;95年联合国妇女大会前后,才火速出现NGO组织。
[break]
这个粗线条的回顾,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慈善,其实没有经历一个与社会和经济同步的自然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organic growth ):从前宗族、宗教和社团的根断了,而政府态度和政策的摇摆,又给新组织的发展造成很多思想上的困惑以及成长环境上的制约,所以我们今天的慈善,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点像少年人的身体,婴儿的心和脑。我们处在现代慈善的环境中,理念和意识还停留在过去,甚至还有很多困惑。
4. 有什么启示?
那么,看到这些区别,对我们国内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启示呢?
[break]
(1)理顺价值链,多发展资助型基金会
[break]
去乱去噪很关键。从公益慈善行业内部开始,逐步理顺价值链,理顺谁做什么的问题。
[break]
基金会从运作型过渡到资助型,非常必要。慈善资金其实很有限,基金会的资金如果不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在是看轻了自己。而资助型基金会,也需要从“项目式思维”,转向“影响力思维”,不是单纯为了资助项目或者自身品牌去资助,而是通过项目资助的方式,积极支持NGO的发展,促进解决其关注的社会问题。
[break]
NGO之间,也需要逐步细分,清楚的界定组织使命和问题领域,逐步走向专业;而在这之间,支持型组织对于上下游都必不可缺,应该大力支持。
[break]
(2)推动部分Charity向Philanthropy的转型
[break]
一个健全的社会部门,既需要Charity,也需要Philanthropy。也许Charity的救急救难,能够最快见到直接效果;但是,charity是枝头低挂的果实。只做chairty,无论慈善家或者基金会,不单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自己拥有的资源不负责。伟大的基金会,不能止步于触手可及的果子,还要有智慧选择最有潜力的种子和土壤,有耐心、肯花力气去栽培,甚至包括“三通一平”这些不性感不显赫的工作。
[break]
善天下中文网最近发表了2篇关于影响力投资的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充满活力的社会部门作为依托,并提供支持,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只是无米之炊。 基金会的慈善资本,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在中国慈善的转型中,有潜力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break]
中国社会部门,诸多领域待定义。如果你是一个有抱负的基金会,现今的中国慈善,充满了可以填补的空白,这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基金会梦寐以求却不可得的机会。中国的基金会们、中国的慈善家们,有幸处在了这个年代,有幸可以问自己一个苹果体的问题:我是只想做几个项目,还是想改变世界?
[break]
(3) 树立价值理念,支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发展
[break]
重塑慈善公信力,关键是公益慈善机构自身。如果说企业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创造利润,那么公益慈善机构的商业就是做善业,创造价值。 一个公益组织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做好事,更在于把事做好;而把事做好,不仅仅在于做得有效率,更在于做得有效力,有效益。一个公益组织,如果不理顺自己的价值诉求,如果不能真正创造价值,反而急吼吼地做品牌建设,搞筹款培训,其实是本末倒置,最终品牌立不起来,款也筹不进来。
[break]
同时应该积极发展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方式和体系,以终为始。如果说中国慈善是一只出海的大船,第三方机构便是灯塔,不断反馈航向和航道信息,提供绝对和相对定位,而这是航行的船只本身无法完成的工作。
[break]
这些结论本身,或许并没有新意,公益慈善界的领袖们早就在倡导。笔者希望从中美慈善对比的角度,从另一个视角,来简析中国慈善的历史和现在,同时说明价值链、专业性以及专业评估对于公益慈善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而笔者身处域外,得以将中国慈善置于环球慈善的大背景中,更加觉得中国慈善未来可期,而身在其中的各位,虽然任重道远,却也是责无旁贷。
[break]
[break]
本文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共享协议。
请参阅版权说明。网络及微信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善天下中文网,并请注明版权所有者姓名,及 本文地址:http://www.gpcommon.org/ch/2013/04/29/us-china-difference-in-philanthropy/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Helen Li
创始人 at 斐蓝赛(波士顿)咨询公司,善天下中文网联合发起人
【专业】斐蓝赛咨询公司(波士顿)创始人;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公共及非营利管理方向MBA;职业经理人转入社会部门;Global Philanthropy Common 创立人
【专业余】个人发展,职业发展
【业余】Roadtrip Genius|Driven Runner|Bookworm|Shutterbug|Arts Buff|Foodie
【善天下英文网】www.gpcommon.org
【个人网站】www.helenys.li
【微信】helenedd
【专业余】个人发展,职业发展
【业余】Roadtrip Genius|Driven Runner|Bookworm|Shutterbug|Arts Buff|Foodie
【善天下英文网】www.gpcommon.org
【个人网站】www.helenys.li
【微信】helenedd
Latest posts by Helen Li (see all)
- 价值观分类卡片游戏 - November 19, 2024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 (下)实践篇 - August 5, 2015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上)趋势篇 - August 5, 2015
- TPI 慈善咨询行业的开山大师 - December 1, 2014
- 【教育创新】公民+学校=影响力+规模化 - November 24, 2014
2 thoughts on “几个基本概念中折射出的中美慈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