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Why the Art of Philanthropy Trumps the Science
原文作者:Peter H. Karoff
译 者:李颖生( Helen Li )
Helen Li 注:彼得·卡洛夫(Peter Karoff)是善启咨询公司(The Philanthropic Initiative)的创始人,美国慈善界的泰斗。1989年他创立善启咨询公司(TPI),帮助个人、家庭、基金会和企业,理清其慈善价值观和激情,明晰其行善计划,实现社会影响力最大化。TPI是最早系统推行“战略慈善”理念的机构,而卡洛夫也是美国慈善界广受欢迎的演讲者、会议嘉宾。卡洛夫同时还是一名诗人,所以由他来诠释“艺术”和“科学”,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这篇文章昨天最新发表于《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SSIR)网站。我们最近的2篇文章,都与”影响力投资”相关。”影响力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项目度量和评估”。而SSIR也是影响力投资的积极推动者,但同时也力行”百花齐放”,鼓励争论。彼得·卡洛夫的这篇文章对过于拘束的“有效性评估”提出了质疑。SSIR和彼得·卡洛夫都是慈善界的思想先锋。文章不长,却是卡洛夫20余年慈善咨询经历的智慧体现,个中深意,值得细细揣摩。
科学和艺术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张关系:科学通常是确定的、有效的,而艺术则是柔和的,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在慈善领域,我们追求确定(在我们所能达成的范围内)。也许这么说有违直觉,但我想要说明,慈善的艺术面,如果不能说它比慈善的科学面更重要的话,至少可以说是实现高效和影响力的先决条件,这尤其适合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SSIR) 这样的创新开放环境里提出.
问题是大家对于慈善的艺术面,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它很少被冠以艺术之名,但当我们看到时,肯定会知道。我们知道,在评估有效性时,有一些微妙的因素影响着我们,可是却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我们也知道,慈善工作在本质上是直觉的、整体的、主观的,而且常常是基于个人评判的,而这些正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被定义为来源于知识和实践,又符合审美原则的技能。这些审美原则包括价值、激情,还包括道德想象这样的概念,记者和得奖畅销书作家Robert Wright对此形象的表述为“套上别人的鞋,设身处地去感受”。我们对这些原则和因素有很多假定,但也能感受到许多。在行善过程和社会行动的背后,我们常常能感觉到满溢的爱和强大的情感力量,但这些感觉却很少被提及,更不用说在正式评估中,几乎不会涉及这些因素是如何演变的、应该如何支持、它们又如何为慈善项目和过程做出了贡献。而事实上,大家更为重视慈善的另一面—科学面,关于技能提高的书籍、文章源源不断,而致力于提高慈善有效性的机构和圈子也层出不穷。
慈善的“科学方法”起源于百年前的联邦基金、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这种方法在过去20年里,已经被包括SSIR在内的很多机构改造创新为“高效运动”。这个运动高度强调结果、影响力、度量指标,已经显示了积极的效果,但同时,大家也看到,这种新方式与以使命为核心的行善方式背道而驰,而且阻碍了慈善机构的冒险和创新。在非营利组织里,这种方法也受到了一些抵触,认为捐款人和资助方的这些要求,是过于控制、过于关注过程,并且太过昂贵。有些非营利组织还认为,这种方式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力,甚至可能得不偿失—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还不算最严重的问题。
请参阅版权说明。网络及微信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善天下中文网,并请注明版权所有者姓名,及 本文地址:http://www.gpcommon.org/ch/2012/11/28/why-the-art-of-philanthropy-trumps-the-science/
Helen Li
【专业余】个人发展,职业发展
【业余】Roadtrip Genius|Driven Runner|Bookworm|Shutterbug|Arts Buff|Foodie
【善天下英文网】www.gpcommon.org
【个人网站】www.helenys.li
【微信】helenedd
Latest posts by Helen Li (see all)
- 价值观分类卡片游戏 - November 19, 2024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 (下)实践篇 - August 5, 2015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上)趋势篇 - August 5, 2015
- TPI 慈善咨询行业的开山大师 - December 1, 2014
- 【教育创新】公民+学校=影响力+规模化 - November 24, 2014
2 thoughts on “为什么慈善的艺术胜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