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颖生( Helen Li )
前一篇文章,就中美慈善捐赠数据中2个最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解读,一是捐赠规模的横向对比,二是企业和个人在慈善捐赠中的表现。[break]
接下来,再看看其它几组有意思的数据。
1. 捐赠接受对象
[break]
由于中美两国对于捐赠的归类依据不同,所以这个就不好肩并肩的做数据比较了。下面这两个图,可以给我们一个大致的印象,中美两国的慈善资金各自在做什么。
[break]
中国捐赠接收对象
美国捐赠接收对象
首先大致说明一下,美国捐赠统计分类,采用的是“全国免税实体分类法”(NTEE),这样有利于和税务局的数据接轨。这套分类体系非常详细,但在这里体现的分类名称还是比较直观的,我就2个比较容易混淆和误解的类别做个简单解释:
[break]
- 人类服务:这个类别下包括:公共安全及法务,就业,食品、营养及农业,住所/庇护所,救灾及防护,休闲、娱乐、体育、运动,青少年发展,其它。
- 公共及社会福利:公民权利及倡导,社区改善及能力建设,慈善、志愿和拨款资助,科技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其它
[break]
由这个简单描述可以看到,虽然中美都采用了“人类服务”这个类别,但具体内涵有很大区别。
[break]
另外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宗教捐赠。 宗教在美国一直是捐赠接受的大头。根据Independent Sector的调查表明,捐助给宗教组织的个人,不但对宗教组织的捐款高于平均,即使对非宗教组织的支持也远高于仅支持非宗教组织的人均捐款。中民核心数据目前对宗教捐赠数据还只是预估。虽然我国不鼓励宗教,但还不至于反对宗教人士的行善,美国的数据以及调查,对于国内组织募款和跨组织合作,其实是有一些启示的。
[break]
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把宗教组织捐赠单列出来,但宗教组织并不只从事宗教相关行为,相反,它们支持很多面向低收入人群的非营利组织,而且大一些的宗教组织,还非常积极的进行国际援助。
[break]
2. 美国捐赠接收对象变化
[break]
这是我觉得整个Giving USA 2012 Executive Report中最有深意的一个图。先看图吧。
[break]
[break]
这个图可以挖掘的数据不少,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只看2010-2011年度的变化。
[break]
- 宗教、人类服务、健康这3类基本属于解决直接、紧急问题的项目,但它们在2011年获取的资助和支持下降了。反倒是教育、公共及社会福利、艺术文化及人文、环境这几类中长线项目得到的支持上升了。报告前言指出,对这几类组织支持的增加,也表现出捐赠者越来越愿意支持不只是满足现时需求的事业和使命(注1)。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变化。这几类组织关注的使命,常常不能立马见效,但它们对于社会、人类以及慈善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支持这些组织,捐赠者不单是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即刻的满足,而且还需要承担不可预期的风险。他们对于这些组织的支持,除了资金,还有信任和耐心。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国内公益慈善界,尤其是基金会及个人慈善家关注的趋势。中美两国在这个观念上的差距,其实在美国“公共/社会福利”与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比较中,便足以窥斑见豹。
[break]
- 另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捐赠者对国际事务的支持呈现了最大的增幅。而与之相对的是,中民核心数据表明,“来自境外捐赠占全国捐赠总量的10.9%,同比下降约28.3%”。而业内对于”洋奶”供应的减少,已经关注很久了。刘洲鸿先生在最近一篇文章《突破草根组织资源困境 构建健康公益产业链》中,做了很详细的分析。一边是美国捐赠者国际兴趣渐浓,另一方面是国际机构逐渐减少在中国的资助,这个怎么解读?就我的观察,日后中国与国际捐赠组织/个人的关系,将逐渐由纯粹的资助关系转向合作;也就是说,不是撤了就不玩了,而是要换一种玩法了。这是另一个值得业内关注的趋势。而在这个关系转型中,我们如何调整观念,如何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break]
3. 美国非营利组织数量的变化
[break]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不限于501(c )(3),而这一类组织接收公共捐款,享受免税。图表中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国税局。国税局要求,年受款额在$5,000以上的享受免税政策的组织(宗教组织除外)每年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报表,否则就丧失免税资格。上面这个图反映的是国税局的数据库里,501(c )(3)组织的数量变化。说明什么呢?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世道艰难啊,一下子就少掉20万个组织了。同时,如果结合2011年捐赠总额是上升的,那么我们可以说,“差钱”不是唯一的原因。非营利部门也开始了优胜劣汰。再结合前面提到的部分捐赠者资助兴趣超越了紧急需求的项目,我觉得,这些在总体上,都应该被视为积极的变化,虽然剥开来,肯定有很多痛楚。
[break]
**********终于看到这条分隔线了**************************
[break]
这一组数据对比,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很高兴看到两国的数据发布,相隔不远,所以对比起来,至少还有点新鲜感。我们谈到中美慈善时,常常以听到“体制不同”一言蔽之。我觉得这么说,可以说是思维偷懒。对比这些数据,其实公益慈善界可以做的有很多。同时,中美慈善互动日益频繁,而成功互动,彼此了解是前提。
[break]
鉴于文章篇幅较长,简单总结一下这组对比的要点吧:
- 通过这些对比,我们也许可以问一些问题:个人和企业捐赠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基金会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慈善捐赠有些什么趋势?
- 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 慈善的持续发展,需要让慈善能更深的触及心灵。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看到自己的努力和支持,能够真正改变生命,这是慈善的“情感”面,而这也是慈善的本源和永续动力。
- 不单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慈善项目和组织的影响力,这是我们从传统救济性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关键,而这是慈善的“科学”面。
- 我们尤其需要把视野从直接、紧急的济贫救难型慈善中解放出来,如果只是把慈善作为一种保障性行为,一方面难免和政府福利纠结不清,另一方面完全低估了慈善所能发挥的潜力。有一些事,是政府怕风险不敢去做,而企业没耐心不愿去做,而这些事,往往能对公民幸福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的推动。用德鲁克的话说,慈善机构应该看到自己的真正价值(life size)。这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慈善、家族慈善和企业慈善。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是对慈善资本更有价值的利用。
[break]
末了,也要感谢中民核心数据。我们终于也有数据可以分析了。而在研读中民数据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数据提供了一些我原本忽视了的视角,而另一些数据为一些假设和质性分析提供了支持或者反例,这正是数据的意义所在。
[break]
同时,若要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数据本身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数据收集时间还不长,如果一开始能把基础思路和设施理顺,能避免日后走弯路。
[break]
期待看到更多更好的数据。
[break]
备注:
1. 这里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倾向于”救济性“捐赠的美国人,受经济衰退影响较大,所以减少了捐赠。从数据本身,应该考虑这种可能。但从报刊及研究报告看来,文章中的观察是合理的。
[break]
[break]
本文采用“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中国大陆”共享协议。
请参阅版权说明。网络及微信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 善天下中文网,并请注明版权所有者姓名,及 本文地址:http://www.gpcommon.org/ch/2012/11/04/2011-us-china-donation-comparison-2/
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
Helen Li
创始人 at 斐蓝赛(波士顿)咨询公司,善天下中文网联合发起人
【专业】斐蓝赛咨询公司(波士顿)创始人;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公共及非营利管理方向MBA;职业经理人转入社会部门;Global Philanthropy Common 创立人
【专业余】个人发展,职业发展
【业余】Roadtrip Genius|Driven Runner|Bookworm|Shutterbug|Arts Buff|Foodie
【善天下英文网】www.gpcommon.org
【个人网站】www.helenys.li
【微信】helenedd
【专业余】个人发展,职业发展
【业余】Roadtrip Genius|Driven Runner|Bookworm|Shutterbug|Arts Buff|Foodie
【善天下英文网】www.gpcommon.org
【个人网站】www.helenys.li
【微信】helenedd
Latest posts by Helen Li (see all)
- 价值观分类卡片游戏 - November 19, 2024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 (下)实践篇 - August 5, 2015
- 驶向蓝海 中美慈善3.0模式(上)趋势篇 - August 5, 2015
- TPI 慈善咨询行业的开山大师 - December 1, 2014
- 【教育创新】公民+学校=影响力+规模化 - November 24, 2014